Tagged: 軍事

沒有人明白的英語 什麼是集體自衛權?

20140518215929e89

如果真是很想知道「集體自衛權」這詞彙的意思,可以參考以上的漫畫。

事先聲明,這是一篇關於在職場上使用英語的文章,如果大家想準確地理解什麼是集體自衛權,以及目前在日本發生的相關爭議,則建議大家閱讀互聯網上其他的資料,例如這篇文章

今天,有一位在傳媒工作的朋友說,要考慮前途的問題。他有興趣到國際媒體機構工作,但不知道自己的英文程度是否能夠勝任。我說,其實如果想英文進步的話,不妨到我的機構打工。我來了一年半,覺得自己寫作上進步了,而且每天都發現仍然有空間改進。

有人可能會問,已經讀到博士畢業了,為什麼還會覺得英文不夠好?

其實,來到這個階段,雖然寫文仍然會寫到頭暈眼花,犯下一些最基本的Typo和文法錯誤,但很多時寫作上出現問題,已經不是因為英文的文法根底不足。反之,很可能是資料看得太多,浸淫日久,寫作的時候跟一般讀者的認知有距離,以至寫出一些別人無法明白的東西出來。

一個例子,就在自己最近寫的一篇報告中。這是一篇關於日本人權狀況的報告,談到最近東京國會門前大規模的示威。一直有跟進日本時事的朋友,都可能會知道那是關於安倍晉三推行新安保法案,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抗議。「集體自衛」,英文是collective self-defense。我就直接寫在報告裡面,但上司看完之後說,一般讀者不會明白什麼是collective self-defense,要改寫成淺白的文字。

我問坐在我對面的日本同事,一般看人權報告書的讀者會不知道什麼是collective self-defense嗎?坐在她身旁的英國同事就已經回答說:"It doesn’t mean anything to me.”

細想之下,「集體自衛權」真的是只適用於日本的字眼。日本戰後製定的憲法並不容許軍隊的存在,後來雖然設置了自衛隊,但許可的活動只限於本土的自衛,並不能在境外有任何行動。多年來,作為盟友的美國對日本派出軍隊,提供安全保障。然而,目前日本憲法所限,當美國受其他國家或者恐怖份子侵襲的時候,日本並不能派兵相助。就是機遇這原因,美日聯盟就想出「集體的自衛權」這個詞彙,讓日本在盟友受襲的時候可以派出部隊支援,並把這些軍事活動界定為「自衛」的一種。

在所有其他沒有法律規定不能擁有軍隊,而且軍事活動僅能限於「自衛」的國家,往海外派兵支援盟友根本不需要包裝成「自衛」,更不需要說「集體」不「集體」,當然不會明白什麼是「集體自衛權」。(至於日本是否應該行使「集體自衛權」,我沒有打算在這裡討論)

其實,英文應用了這麼多年,文法、生字等等都已經不是最大的困難。有時,最大的挑戰就是在於能不能夠從讀者的角度出發,使用最適合的文字去交代你所需要交代的概念。今天我又在做另一份北韓的報告。我想說的是這個國家的資訊自由是如何的被封鎖,人們是如何的無法獲得真實資訊。我在報告中說,北韓政府會怎樣怎樣發出干擾電波,令外來的電台、電視廣播都無法被接收。但我忘記告訴讀者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所有資訊發放都途徑都由政府壟斷。所謂封鎖,當然是指民間的聲音被官方全滅。我卻可能假設了所有讀者知道北韓的現況,所以一度忘記寫進文章之中。

英文的文章要寫得好,有時不單只是要求文法通順。從讀者角度出發,挑選最適合的詞彙,把有需要的資料都涵蓋,確保意思得到完整傳達亦非常重要呢。

軍艦島上陸篇:如何保留歷史真相?(二)

從海上眺望端島上的住宅樓房

(續上回

位於離開長崎18公里海面的端島,因為形似一艘重型的船舶,所以又稱為軍艦島。早於1810年,端島就由於被漁民發現有煤炭而被開發,後來經過幾次轉讓,到1890便由當時的三菱社收購。本來的小島先後經過六度填海擴建,除了跟煤礦有直接關係的產業設施之外,並加建了住屋、學校,甚至是泳池、戲院等等,供電、供水亦不欠缺。在1950年代最高峰時期,島上曾經有超過5000人居住,人口密度高達東京的九倍。至1974年三菱宣佈關閉礦場,島上所有居民離開,端島自此稱成為無人島。

四十年後,端島不但成為了「明治日本的工業革命遺產」的其中一部分,也是一個吸引了不少遊人前往的廢墟。就連漫畫《進擊的巨人》真人版電影也選擇了這裡作為拍攝場景。不過,端島卻有一段不論是旅行團或者旅遊書籍都選擇不提,或者只是輕輕帶過的過去。在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時期,一共有80多名中國人和約500名韓國人被強迫性的送到這個島上做苦工,生產日本在戰時所需要的煤炭。1925至45年間,因為工業意外而斷送生命的外國人多達65人,更有四人在嘗試逃離端島時溺斃。端島,在他們的口中亦成為了真正的「地獄島」。

要知道為什麼一個本來由私人企業所擁有的設施會變成巨大戰火的燃料來源,得從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建國過程說起。 其實,自19世紀後期開始,日本步向現代化的過程共有三個重要的支柱。首先,是從幕府過渡到君主立憲制,製定憲法、成立國會。第二,是軍事的現代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軍先後挑戰滿清和俄國而且獲勝,軍事上的實力可見一斑。第三,就是工業的現代化,不但大力擴展鋼鐵、造船和煤礦產業,更由坐擁巨大財勢的財閥來經營。其中的主要財閥,便包括了擁有端島煤礦的三菱。

DSCF2534

遠處是端島上被廢置了的學校

今時今日,離開長崎港乘船往端島的航程不過三十分鐘左右。一路上,經過不少的船廠、船塢等設施,它們都是三菱的產業。在長崎港繞一圈,幾乎會有一個感覺,就是沒有三菱就沒有今日的長崎。然而,這些財閥在上世紀所建立起來除了一個個的工業城市之外,還支撐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國家銳意向外擴張,需要各種戰艦和炮火,令軍隊成為了這些企業的重要收入來源。這些巨大的企業與政府過從甚密,亦成了軍國主義之下最大的即得利益者。

到了二戰結束,美國以駐日盟國總司令名義(簡稱GHQ)短暫佔領日本期間,便因著這些財閥實際上就是軍國主義背後的經濟基礎為理由,迫使它們清盤和解體。以三菱為例,本來GHQ準備把它分拆為一百多間小公司。最終除了關閉三菱的母公司三菱商事之外,被分拆的主要只是三菱化學和涵蓋了造船業的三菱重工業,但美國此舉足見這些財閥在戰爭時期對於國際秩序構成的威脅。

「明治日本的工業革命遺產」宣布申請成為世界遺產後,「產業觀光」成為了日本不少地方的新亮點。對於急需振興的地方經濟來說,遺產所包括的23個設施可以說是從歷史發掘出來的肥豬肉。但是在吸引日本各地的人民,甚至是海外的朋友到這些產業設施觀光,歌頌這些產業的偉大,緬懷昔日情懷的同時,日本政府亦需要信守承諾,紀錄這些設施是如何為強徵而來的中韓工人帶來奴役之苦。此外,各個「工業革命遺產」的設施亦應該預留位置,說明該設施是如何步入了支援戰爭的歧路,直接或者間接造成二戰對世界帶來的禍害。只有這樣才能提醒世界上所有的企業,經營除了看政治和經濟利益之外,還得對環境、社會發展克盡己任,同時不可鼓吹戰爭助紂為虐,亦要避免剝削國內外工人的基本尊嚴和權利。

關於閱兵的一些「竟然」:從北韓看中共

圖片來源:立場新聞

圖片來源:立場新聞

就在北京要為「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舉行閱兵的前夕,網上流傳著一個趣聞,就是說國內的老師請學生用「竟然」二字造句,學生竟然寫出質疑這次中共為慶祝而大費周章的句子來(內容如上面圖片所說,這裡不重複了)。

然後,剛才看電視新聞,竟然說因為明天的閱兵,店鋪要提早關門,就連醫院也不能應診。如果市民有什麼疾病可以怎辦?

究竟是什麼閱兵,竟然要所有人民都為它作出讓步?

基本上,我理解在二戰時期,中共奉前蘇聯意思跟國民黨是站在同一陣線去抵抗外敵的。但個人始終不太熟悉這段歷史,亦未能廣泛閱讀過關於中共在抗日戰爭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角度分析。姑勿論中共究竟是不是如自己口中所說,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也好,只要它能說服人民相信它立下了成功抗日的汗馬功勞,對於這個缺乏民意授權的政權,可能還有一點有延年益壽之效。

2013.7.27 北韓「戰勝」60週年閱兵活動的請柬

2013.7.27 北韓「戰勝」60週年閱兵活動請柬

大大聲的去宣揚現政權或有或無的抗敵功德,其實我印象最深刻還是兩年前在北韓的一次體驗。當時沒有跟很多人說,我其實在當地慶祝朝鮮戰爭(韓戰)結束60週年的時候到過平壤,而且被邀請參與閱兵儀式。當時,我的確猶豫過是否應該出席,但由於北韓當局在這段期間提供免費食宿,並且確保種種繁文縟節之後我可以到農村的項目點作評估,所以還是在這段期間去了北韓。

關於閱兵等等活動的細節不說了。然而總體來說,我覺得最大的「竟然」,就是北韓稱呼他們在1953年7月27日跟南韓的簽訂停火協議的日期為「戰勝節」。當時心中最大的質疑是,當朝鮮半島仍然是處於分裂的狀態,北韓政府如何向人民解釋那是一次「勝利」?其實,北韓政權已經為當時的國家主席金日成塑造了「帶領人民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傳說(雖然總所周知,最後把日本擊敗的不是金日成,也不是中共,而是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在這之上還要捏造多一個的「韓戰的勝利」,對於鞏固政權來說,「勝利」真的是缺一不可嗎?

從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見守住「抗戰勝利」這個名號對於中共來說的重要。其實,作為地球人,我很希望在2015年9月3日,我們慶祝的是70年來中日之間的和平,而不是任何國家急於透過飛機大炮去向週邊展露自己的威力。不過,愛好權力的統治者,想法可能有所不同。展示了這所謂實力之後,他們下一步想做的是什麼,就只有他們才知道 。

國富了,兵也許亦強了。但中國在某些方面還是很窮。說的是什麼?你懂的。